【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黄河沿岸是如何“绿”起来的?

时间:2022-01-20 02:20点击:
  

  中新社北京7月28日电 题:黄河沿岸是如何“绿”起来的?

  中新社记者 李京泽 梁晓辉

  中国版图,北黄河,南长江。身处长江流域,“春风又绿江南岸”似是诗人眼中再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身处西北,想让黄河两岸“绿”起来,自然的“春风”似乎稍显单薄,人们观念的“新风”更胜一筹。

  近日,记者跟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主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从西安北上至陕北吴起县。一路上见到黄河两岸的平原、高山已经“绿”了起来。

  吴起县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还是全国退耕还林的示范县。1998年,中共中央提出口号,“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

  “本来粮食就不够吃,还要改种树?”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回忆说,最开始,一些民众算不明白这笔生态账,有人甚至说这是“白日做梦”。

  他们有自己的道理。身在黄土高原,守着黄河沿岸。长期的陡坡开垦和过度砍伐等已使一方土地难养一方人。为了吃饱饭而顽强生活的人们对粮食有着天生的执着,听说不再种粮无疑触碰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闫志雄还记得当年挨家挨户做工作的情形,“国家发粮,种树挣钱,等将来环境好了,还愁没有发展吗?”随着粮食补贴陆续到位,村民们的观念开始转变,陆续加入到造林的队伍中。他们不曾想到,这场观念“新风”一刮就是几十年,吹绿了黄河岸两岸,也为民众带来了新希望。

  这些乔木林、经济林不但减少了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为下游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农民增收,使他们不再困于温饱,进而走出村庄谋求新发展。而当家乡变得山清水秀时,很多人又回来做起了旅游生意。

  近几年,借着村子附近的水库越发清澈,闫志雄带领村民办起了旅游文化公司,建水上乐园、购皮划艇冲浪……发出微信朋友圈,有人问他去了四川还是广西。“这就是南沟村”。闫志雄说,他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曾经那个晴天害怕白衬衫蒙尘,下雨怕粘了半腿泥的南沟村。

  这只是黄河沿岸由黄变绿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目前,黄河流域陕西段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植被覆盖度超过60%。这背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封山禁牧条例,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等,为黄河沿岸变“绿”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一群执着于填充绿色版图的人们穿梭于山间峡谷、农田树林,把绿色“新风”变成了一种信仰。

  在宜川县,王永红带着他的专业造林队已在黄河沿岸种了17年的树。宜川地处渭北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晋陕峡谷悬崖绝壁、黄河壶口瀑布均在于此。

  “记不清种了多少树了”,站在晋陕峡谷的山峰上,王永红环顾四周,向记者指出自己种树的足迹。就在不远处的壶口瀑布上游,他还经历了一次险情。当时他吊着绳子,背着四五公斤重的树苗从10米多高的悬崖上往下顺,差点儿掉了下来。

  悬于崖间,是造林队员常有的状态。除了地势带来的安全风险,他们还要克服环境的阻碍。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就砌垒石坑;石质山地土层浅薄,就回填客土;天旱没水,就引水浇灌;风力大,就深栽深埋;兔害严重,就栽大苗。

  位置险、难度大,有些地方不种树行不行?王永红说,“说好了黄河沿岸的绿色要连成片,差五六棵,绿得也不完整”。在每个种植季,王永红和队员们早出晚归,离家数月,种树对他们来说已不只是赚取工钱。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缺少经济收入,只是见这青葱景象,总想再把绿色版图扩大一点。

  王永红的团队已近30人,在宜川县,像他们这样的专业造林队共有八支。扩大到陕西省,再放眼整个黄河流域,数以万计的造林队员为黄河安澜、流域可持续发展立起星星点点的绿色坐标。

  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停下脚步?参与植树造林多年的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我们希望看到黄河成为一条冲出绿海的巨龙。为了这个目标,一代又一代的人会坚持下去。”(完)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